杜笃之拉片《阳光普照》《大佛普拉斯》,传授你声音的秘诀
2022-04-25
几乎已成为台湾电影「声音」代名词的杜笃之,以《血观音》、《阳光普照》《大佛普拉斯》等电影为例,且听看不见的声音如何梳理电影线条,成为传递意念的符号。
更详举了在拍摄与后期制作不同阶段中,录音师该注意哪些看似基本却总是却被忽略的重要观念,为创作者节省更多时间与成本,使艺术创作更增自由度,让声音不只是声音。
粹炼真实,形塑声音的自然呼吸
讲者:杜笃之
本文经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授权发布
我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,我发现电影里的声音,电影里的真实,都不是真的真实,都是电影里面的,它跟真实生活是两回事。电影里我们做出来的真实感,大家说这是写实片,但对我来说,这些声音都是经过编辑、筛选、过滤,经过思考以后,是我想要给大家听的声音,包括背景环境声,观众觉得这些声音应该在那里,那是真的,但其实这些真的,都是被我过滤、挑选过的声音。这些声音有戏剧感、电影感,这些声音被组合起来,才能在电影里呈现或被听到,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促成这件事情。
因为有这个想法,所以我们对现场录音的方式也有些改变,现场录音不再是录到真实的东西,而是要拆解。这个镜头拍摄的时候,我们怎么把里面的元素拆解并收录下来,因为通过拆解,可以得到更多素材,将来在后期制作时可以再重新组合。因为拆解的好,所以过程中有些声音可以拿掉,有些声音则留下来,只剩下我们想要的,缺的再另外去补,如此就能控制好一场戏的声音,是我们想要也合乎我们设计的目的。通过拆解跟组合,才能完成电影的声音,而这些声音组合好之后,会是一个听起来舒服,合乎剧情,有戏剧感的声音,这才是电影该呈现给观众的状态。
这也不是我刚开始就发现的,是到后来才慢慢转变,慢慢实验或是看很多电影,自己做很多片子的经验,才累积出来的,到现在我大概做每一部电影,或是看每场戏的时候,我都会把这套东西放在脑里,我再用这个角度去找出还有什么事情可以做,或是改变什么可以做得更有戏剧感,更像电影。
让观众跟着声音线索,寻找电影的焦点
第一个我想放的是《血观音》片头,这个片段镜头在拍摄的时候,其实背景声都是不一样的,是因为剧情需要才把背景声换掉,做成我们想要的东西,那想要什么呢?这牵扯到录音室的资料有没有?或者你有很多资料以后,你能想到的选择就会多很多。这个片段一开始就有很多信息,政府要征收土地投资、贵妇的家世背景,这些东西如果你要说清楚不容易,要花时间,但如果能先用声音的符号来解释的话,就能很快认同这些角色。
在场景中,我放了飞机飞过的声音,其实在都市不会听见飞机声,所以这是旁边有个机场,它有了一个居住背景,到了屋子里我又放入了南管(乐器),很少人会听南管,因为有南管可以了解这户人家的生活品味,对角色也多了些想像,这些都是我们拿到现场声音以后,把那些不想要的声音拿掉,才有空间在不吵杂的情况下,把这些元素跟符号放进去,它才能组合成听起来是干净的,声音的符号是清楚的。
另外这个片段中还有一个小动作,就是有一段OS对白,因为妹妹偷看姐姐,姐姐怕被妹妹讲出来,所以讲话的节奏变成是很重要的设计,原本的节奏是1、2、3,我在2跟3之间停一拍,大家就想她会不会讲出来,形成一个张力之后,才松口气知道没事,因为它没有对嘴的问题,我们可以有个机会改变节奏,可以让这个事情更有戏剧张力,这些东西是我们不停寻找,了解剧情、了解每个演员的个性,你可以做这些转变来增加戏剧的张力。
还有一件事情,当很多声音同时在发生时,我们要找出视觉的焦点,假设一个前景跟背景都在讲话,你想要背景的清楚,就要把前景的模糊掉,就像你想要一件事清楚,其他事情就需要模糊掉,维持一个线索,让观众可以跟着声音线索,寻找电影的焦点。声音其实常常扮演这个角色,当七嘴八舌、人越混乱的时候,越需要整理声音的路径,可以通过声音的位置、空间感、清楚度来设计,如果两个声音同时在讲话,其中一个声音调的比较远,另一个比较近,通常我们会比较听得到近的声音,远的就模糊了,那个印象还是在,但它不会在最前面,可能在第二层或更远的地方,这些细节可以通过空间感、声音剪接跟混录的技巧达成。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